同济大学博物馆

同济大学博物馆由同济大学一•二九大楼改建而成,该建筑建成于1940年代初,整体呈L形布置,建筑面积4469m2,地上三层。长期以来,一•二九大楼一直作为学校教学楼使用,随着建筑功能的调整,以及提升区域历史价值的需要,同济大学将其功能定位为校级博物馆。本项目立足于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功能更新、设备更新等技术手段,使大楼在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的同时满足“同济博物馆”的接待展示新功能要求。

改造设计主要从空间价值挖掘、使用功能转换、人文环境融入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充分挖掘该历史建筑的价值,如砖木混合的结构形式、早期“日式”建筑的内部功能空间组合关系、相关建筑细部构造等,并反映到博物馆内部的空间设计中。最大化保留和利用大楼内部的木屋架、木梁结构体系,通过维护和修缮,使其作为结构和装饰构建暴露出来,再现在博物馆主要的展示场景中,反映出同济大学悠久的历史。

2.将原有小开间的教学用房改建成适合博物馆需求的收藏和展示空间。同时,增加相配套的功能空间和设备。

3.设计强调对大楼周边环境的整饬和保护,建筑外立面设计严格遵循原有建筑的风貌,如建筑外墙材料、门窗洞口、屋面形式、雨水落管等均按原样修缮。新加建的玻璃门厅,选址在“L”形大楼内转角,即一•二九纪念园背侧隐蔽处。外观设计强调“新旧对比”和“通透性”原则,通过将门厅设计为不规则折线形的通透玻璃厅,一方面避让纪念园的多棵古树,另一方面弱化门厅的形体和体量,使得新增设施对纪念园和原有老建筑的影响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