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精神,在雪域高原上闪光!

  • 2025年08月23日
  • 142

昨天(8月22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带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深情祝福,中央代表团部分成员在日喀则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王沪宁带领主团到定日县考察地震灾后重建和受灾群众搬迁入住情况,并到长所乡森嘎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在西藏定日县森嘎村拍摄的“定日6.8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民房首批入住仪式”(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姜帆 2025年8月15日摄

废墟上建起新家园。几天前,定日6.8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民房首批入住仪式在上海援建的森嘎村举行,森嘎村126户村民全部搬入了安全舒适的新居,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的村民拿到新房钥匙后不禁落下热泪。

经过7个月重建攻坚,纸上蓝图化为生动实景。蓝天白云下,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在珠峰脚下拔地而起,错落有致,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同济大学集结多学院多企业的专业力量,为定日县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援,再一次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使命担当,为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写下生动注脚。”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说。

同济速度:组团式驰援,12天完成27个村2173户重建设计

非常时期,非常速度。同济大学党委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定日6.8级地震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沪藏两地党委部署,迅速组建了一支同济大学定日县重建专业技术服务队,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交通学院等多学院多企业,赶赴定日,迅速投身灾后重建工作。

根据工作部署,同济专业技术服务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定日县27个行政村2173户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同济人与时间赛跑,整个团队先后有500多人参与其中,30余人长期驻守在日喀则和定日,有些人一去就是长达半年。前期工作启动不久恰逢新春佳节,队员们在一场场工作讨论会中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特别春节。

不辱使命,同济人跑出加速度:12天完成27个村的方案设计;15天完成27个村的初步设计;4月下旬,获批27个村概算批复文件和施工图审图合格证。


同济担当:创新“四地联动”工作机制,牵头编写灾后重建导则

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头绪多、牵涉面广,如何能让各方高效协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灾后重建工程,确保村民在入冬前能如期搬入新房?在同济大学党委的指导下,同济团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了一套协同工作机制。

在村庄现场倾听村民心声,在定日县城进行驻场工作交流,上海总部进行技术支撑,日喀则指挥中心进行决策协调,在这样“四地联动”的工作机制下,上传下达畅通,前方后方联动,团队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项目稳步有序推进,按下“加速键”。

四月下旬是同济工作最吃劲的一段时间,团队时常与日喀则市、定日县相关部门紧密对接,日夜奋战,经常见到凌晨四点的日喀则。

在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同济团队不等不靠,利用多年来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主动请缨牵头编写了《西藏定日6.8级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指引》,为当前重建工作和后续决策提供专业性指导意见。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一户户村民顺利搬进新房,开启新生活,由衷地替他们感到高兴。”近日,与多位几个月来一直驻守在当地开展重建工作的队员们连线时,他们提及的几个高频词是“使命”“责任”,还有“同济精神”。


同济方案: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留住乡愁、焕新家园

这一张照片上,一位同济设计师正一边吸着氧,一边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向每户征询他们对新房设计方案的意见。这一幕工作场景,是同济驻场团队克服高原反应等身体不适,尽职履责、倾力奉献的生动缩影。

在每一轮的设计方案修改中,同济团队逐村逐户,在现场与村民们反复沟通,充分理解、尊重、吸纳他们的意见,一切只为“留住乡愁、焕新家园”。在设计方案中,随处可见一处处细节贴心、暖心。

在上海援建的森嘎村,当地村民有开藏餐馆或者酥油茶馆的传统,在符合政策要求的背景下,同济团队针对性提出了底商的优化方案,村民们对此特别感激。在以“森噶光盒”为理念的村史馆内,用现代化的大空间玻璃顶回应村民对“阳光房”的喜爱,同时还引入新型光致变色玻璃技术,在阻挡紫外线的同时避免夏季室内的灼热感。同济团队还积极了解村民的体育活动爱好,根据调研结果,在上海援藏的支持下为森嘎村规划了足球场、篮球场,还在感恩广场上为村民们预留了跳舞的空间。

在许多村庄,房屋的布局并非都是正南正北,而是根据现场条件和村民意愿进行灵活调整,这样不只是满足采光需求,在不少地方可以让民居像屏障一样阻隔东西方向来的风沙。 

“专业设计促重建,高效服务暖民心”,在森嘎村交房之际,长所乡人民政府为同济团队送来了鲜红锦旗,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村民们还紧紧握住同济队员们的手,连声说着“扎西德勒”。

高原上,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同济技术服务队队员们胸前的同济大学校徽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多年来,同济大学主动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不断深化与西藏自治区的交流与合作,助力西藏教育、科研、医疗事业、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持续贡献同济智慧和力量。